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创作座谈会:为人民出精品力作绘时代砥砺前行
作者: 杨晓玲 时间:2014-04-14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各项筹备和组织工作全面而有序地进行着,在美术创作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全国美展如何引导美术家们的创作;如何能留下精品力作;如何呈现主流美术的新趋势,是中国美协与美术家们应深入探讨的问题。在美术家们积极备战全国美展的关键时期,2014年3月2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美术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副秘书长陶勤、杜军,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评奖处处长罗江华,30余位美术家代表,10余家媒体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杜军副秘书长主持,《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担任学术主持。
受邀参加本次座谈会的美术家是当前美术界创作较为活跃的代表,也是近年来“全国美展”和“全国青年美展”获奖的作者,他们是胡伟、代大权、白展望、苗再新、王颖生、王宏剑、谢东明、方正、李传真、郑艺、庄重、于小冬、邓柯、李晓林、陈坚、陈琦、李荣林、王海滨、袁元、陆庆龙、张元、刘泉义、王惠亮、刘琦、康蕾、柳青、王冠军、焦洋、张明弘、孙震生、陈治、陈树东、徐国雄。
杜军副秘书长向大家介绍了与会领导和美术家代表们,并代表中国美协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尚辉介绍了本次座谈会召开的初衷,目前备战“十二届全国美展”已经进入了深入创作的最关键阶段,中国美协邀请近几年在全国美展和青年美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中青年美术家,首先体现了中国美协对美术家们的重视和依托;其次是想听听各位美术家这个阶段的创作进入了什么样的状态,以及大家对当下美术界关于创作问题的一些思考;再次是通过这样的座谈会,也通过各位美术家,能够把一种声音传播出去,使“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在思想主题上、在艺术探索的规律上、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国家形象上,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美术家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尚辉深入分析了近期《美术》发表的吴长江书记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撰写的文章——《紧随时代,不断创新,努力办好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和对徐里秘书长的访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将凸显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具体谈了他对吴书记文中“中国气派、人民形象、写生创作、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他建议与会美术家结合自己的创作谈美术作品如何描绘中国梦、弘扬中国梦和当前美术创作存在的问题。
吴长江书记首先发言,他强调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重要性,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正逢建国65周年,一年来,美协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组织筹备工作,比以往各届全国美展做得更充分。每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览在社会上都会引起大的反响,中央领导同志都专程观看,同时也组织获奖作品赴国外巡展,所以全国美展也是外国民众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重要窗口。现在我们常提正能量,全国美展就是中国美术的正能量,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精湛的技艺综合完成的这些作品,将为当今的中国美术增添光彩,你们给全国美展献上好作品,就是给国家献上好作品。同时吴书记认为,现在出精品力作比过去困难多了,一方面机会多了,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多了,美术家们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创作;另外一方面现在是图像时代,科技日益发达,创作的手段、借鉴的渠道广了、宽了,创作条件非常优越,有些美术家习惯用图片、影像资料来创作。中国美协反复倡导写生创作,画家如果没有自己亲身的感受,作品就做得简单,也很容易把功夫放在制作上,把作品做得漂亮、好看,但是它缺少感染人的地方。
吴书记还对在座画家进行了动员。好的艺术就是永远有一种魅力,这是一种文化的魅力,能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留下有份量的东西,尽我所能,做到极致。吴书记建议大家的创作:第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第二,要画自己熟悉的、有感觉的、有感受的、有思考深度的作品。吴书记还详细分析了上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嘿!茄子》、《小夫妻》为何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的作品要有内涵。
选题思路与创作状态,为人民出精品力作
与会美术家代表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谈了自己的选题以及目前的创作状态。军旅画家苗再新、白展望分别谈到他们的选题,苗再新谈到,军旅题材想画出新意很难,他认为对当代军队的新感觉,不一定仅仅局限于部队的训练和日常生活,他想到了国宾护卫队,今年国宾护卫队要恢复了,画家亲自去看了他们的训练,想在表达的着力点上力求形式上有所创新。白展望讲述了在湖北一个连队参观上甘岭展览时对自己的触动,那是一张普通军人拍摄的照片和一顶从朝鲜战场带回来的美军钢盔,机枪扫的全是枪眼,而且这钢盔由于岁月的侵蚀已经锈了,很有画意,如此坚固的东西也能打成这样,画家深受触动,想描绘对远去的战争的记忆。
民工题材也是本届全国美展很多画家想要表达的,李传真一直都在画民工、关注民生、为民写真。她说,“描绘农民工题材究竟向观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我觉得人文关怀是我创作的出发点和宗旨,民工潮是这个历史阶段特定的潮,我一直追随着他们的脚步,从刚开始画马路工,到居有所住的工棚,再到随着国家的重视关注,他们的生活有改善了,画了暖调子的《在路上》,今天他们的境遇得到了更好的变化,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日渐完善,各项条件均有改善。因此这次‘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我创作的是工棚之家系列,就是三口之家,丈夫打工,小孩也进城读书,妻子料理家务,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觉得这不仅是民工生活境况的变化,更是一个时代的变化。”陆庆龙一直持续创作民工题材,他觉得以前画得太注意表面,太写实。现在都提倡中国气派,这次想塑造一些中国的民工气派,将时代背景下的民工表现得更好。工笔画家王海滨想在表达民工题材的技法上有所突破,除了线、形、色几个造型因素外,想把“光”这个造型因素引入画面,采用逆光手法把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弱化掉,形成一种大的画面构成关系,塑造一种厚重、深邃的画面。他想赋予农民工一种深厚的个人理解,以一种个性化较强的形式语言来传达他的感受。
农民题材也是美术家们比较关注的,郑艺还是坚持他的农民题材,争取在思想内涵上、精神层面上有深刻地挖掘和探索,实实在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他认为这样的作品才能坚持得更长久,感动更多的人,这也是他对“创新”的理解。方正谈到了他的“农民三部曲”,这次主要描绘的是农民回家,画面表达一个悲喜交加的老妈妈和儿子的拥抱场景,周围都是乡亲,有高兴的,也有自己亲人没有回家的复杂的表情,图式一直考虑要突破以往,表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题目暂定《我的父亲母亲》。王惠亮准备的是北方农民秋收的劳动场面,这次也想做一个突破,尝试把写生的感觉融入到木刻当中,把写生的灵动和印痕、刀痕有机地结合起来。
少数民族题材依然是美术家们非常关注的。孙震生想表现西藏人民收青稞的场景,表达西藏人的状态和生活,如何在表现手法上创新是画家正在思考的问题。邓柯首先回顾了自己参加全国美展的创作和思路变化,从关注乡土、乡情,对诗性的表现,到抗战救灾宏大场景的展现,本届全国美展希望能够回归到雕塑本身的研究层面,更倾向于一种精神性。她准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题材。刘泉义想表达最近西南写生的感受,想把苗族、傣族、哈尼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形象穿插在一起,形成一个画面。于小冬想表现的题材是西藏每年藏历新年之前举行古老的、传统的节日——燃灯节,他觉得这是一个祈愿的、往内心里去的节日。另一个选题是有1300多年历史的西藏春耕场景,中国古代的春耕仪式早已消失,但藏族这一古老传统依然保留至今。
一些年轻美术家对城市生活和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更为关注。王冠军谈到了自己的都市青年系列创作伴随着自己一路成长,同一个题材,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加考虑得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他认为参加展览是一时的,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家都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地搞创作,把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柳青谈到他一直都想反映在社会变化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希望能采一些比较敏感和反映当代社会现象的点。这次想表现的是画家日常生活中看见的一个菜场的场景,那里的菜都是堆起来的,卖菜的大姐、大叔是站在菜堆里面,画家在形式上做了一些改进,把菜围成一堆,像小山一样,卖菜的人在中间,以表达对物欲和现代人生存的冲突和思考。陈治讲述了陪护父亲住院三个月后对人性、温情的特殊理解。现在青年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为主,工作都在异地,家庭团聚这种正常的生活已变成了一种期望了,他在这个方向设定了一个主题,描绘年轻的小家庭在异地生活,回家探望父母的瞬间的情境,呼唤家庭的温馨。刘琦表示也是想借助身边的题材,这样更有真情实感。
此外,张明弘从自己的长城题材谈到对中国文化断层的担忧。焦洋的创作还是关注工业题材,希望能更多的关注一些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在平凡中发现伟大。袁元想在技法上做一些油画拓展边缘性与版画复制二者结合的研究。庄重谈了自然、写生与画家心理状态的关系。陈树东谈了个人真情实感的创作和艺术追求与国家、民族与时代理想的联系。
绘时代砥砺前行,以美术作品描绘中国梦
在如何以美术作品描绘中国梦的探讨中,美术家们更是积极献策。
王宏剑认为画自己最感兴趣的才会倾注生命和情感,其次,美术创作必须保持作品的艺术性和时代性。
胡伟在谈到中国梦与美术创作的关系时认为,首先要体现怎样用、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映当下的文化需要?八次美代会上刘奇葆部长的讲话特别好,我们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文化的发展。中国梦就是要讲中国人发展的事,中国人的文化思考、中国人的当代语言,用我们的画笔描绘中国人发展的历程。
在谈到全国美展的价值核心时,代大权认为应从“真、善、美”的立场去认识全国美展。他认为做的最成功的全国美展,首先就是真切地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形象与直观地承载了当下人们对生活的愿景,反映国家在其文明进程中的历史阶段。全国美展实际是中国发展与进步的形象记忆,如果失去真实的标准,它就很难长办不衰。最真实确切地反映客观现实是全国美展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其次是“善”,善良与人的生命为伴,与国家的命运为伴,全国美展对人的建设,对人性的坚守就是对“善”的建设和坚守。最后,全国美展所展示的是党的价值理念的形象,但这个形象不是政治准则、规范和规定,而必须依靠审美的形式去体现,用艺术的语言去描述,我们全国的画家是以自己的作品反映自己对美的政治诉求,从艺术的立场反映自己对政策的一种态度。
李传真在谈到美术作品如何描绘中国梦、弘扬中国梦时,觉得当今时代是图像的时代,画家的责任不应是纠结画什么的问题,而应主动承担艺术在当下的承载状态,思考艺术能传播什么的问题。青年画家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非常好,也非常明确,对于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它应该体现国家美术的权威性、体现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就要求青年画家一定要讲品位、讲格调,关注生活,真正地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关注时代,为人民而艺术,展现大情大义,传递真善美,用我们的画笔和艺术的审美传播正能量,这是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必备的条件,也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王颖生从他与全国美展的结缘角度谈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他从六届美展一直到十一届美展每一届都参加,六届的时候还是学生,结果入选了全国美展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觉得全国美展可以体现一位画家的个人梦想,可以很具体地体现中国艺术家的梦。他觉得奖项可以再分得细一些,比如新人奖、材料奖、创作奖等,能使更多的人得到鼓励,这个对青年画家的一生都有影响。
李晓林认为全国美展一定是个主题先行的展览、有时代精神气质的展览,千万不要把中国梦概念化或者泛化,全国美术家比较多,他们都来猜测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就会翻过去的资料去模拟,这样就缺乏了真正的“真、善、美”,缺乏发自内心的、有所感悟的出自真实生活的作品。全国美展应对美术家、美术爱好者、普通群众起到真正的启示和引导的作用。
邓柯认为以雕塑表达中国梦应该是体现一种性格上的刚毅和坚定,这是民族精神里所需要的东西。
陈琦的思考在于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下的文化碰撞,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考虑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形象是什么?他觉得应该是文化交流的自信,但是拿什么样的东西交流是应该考虑的,所以当代画家应争取出不辜负这个时代的好作品。
李荣林认为中国梦就是中国人特有的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质,或者作品当中流露出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或神韵,油画如何变为中国人自己的油画,有自己民族的特性?不断发掘民族的审美,并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相互结合,产生或推动一种新的审美或绘画语言是当下的意义和价值。
康蕾所理解的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在又处于一个特别好的时代,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当下的新疆问题。对于画家个人来说,做好自己的事情、画好自己的画,就像一滴水,每滴水都清澈起来,对世界整个的洪流也是有帮助的。
责任与使命,当下美术创作问题与对策
在畅谈以美术作品描绘中国梦的同时,美术家们也谈到了当下美术创作所遭遇的一些问题。苗再新谈到了目前创作难的原因。第一,受众的口味已经越来越高,画家的进步难以跟上。第二,现在美术机构太多,展览也太多,画家的精力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展览,有时候难免粗制滥造,很难再有时间仔细地研究画法以有所提高。第三,题材的挖掘比较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画家作为个体来说接触的面毕竟是有限的,采风的时间少了,能给画家新鲜感的东西就不多了,想发掘一些新的、让人耳目一新的题材比较难。苗再新以他个人为例,觉得所有的军旅题材几乎已经穷尽了,虽然现在武器、装备、服装都更新了,但这只是表面的“新”,作为人物画家来说,最本质的东西还是要画人性的东西,因为人性的光辉永远是闪烁着光芒的。另外,军旅题材还有一个难度,就是画军人不能画得过于松垮,必须画出军人的气质来,但不画出那种生动的感觉又显得太板,像宣传画、招贴画或舞台造型。这两者之间怎样找到一个恰当的点是画家一直思考的问题。
胡伟在谈到目前各画种创作存在的问题时感到最近的一些展览的作品特别平,没有突出的,其原因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挖掘还不够。画家们过多地考虑评奖,就牺牲掉了一些最生动的、最原生态的东西。其二,是画面的制作压倒了情绪的表达,这个问题在工笔画上尤其严重。其三,是在题材上追风,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一种题材倾向。此外,全国美展应避免在题材上引导过多,这样比较原生态的、最本源的作品可能就会有伤害,二者如何平衡?
对于当前美术创作所面临的问题,代大权从版画界的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有些作品做得太简单,其原因是想得肤浅,要使作品更加深刻,首先想法要更加深刻,才可能有更加深刻的表达。从主题角度思考,他更希望能够展示出对人的生命、品性有建设性的主题作品。其次他认为全国美展不应只关注作品本身,在评奖之后,对所有的获奖作品所体现的导向、意义、价值,应该上升到理论层次进行评价和总结,把它作为一个历史的总结,把它作为这个过程真实的记录,能够载入史册。
张元结合全国美展的作品征集和目前各年龄段的创作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全国美展如何征集上来最好的作品是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应该说美协组织展览的体制是非常成熟的,但是如何进一步的完善?一个好的展览通过海选可以发现许多新人;另外,有针对性地邀请优秀的作品参加,二者结合才能够确保展览的质量。谈到创作,张元认为如果说70后,包括50后的作品比较关注社会、关注更宏观的生活状态,而80、90后的作品则非常个性化。尤其是90后的作品,题材上更荒诞一些,社会性更弱一些。郑艺也认为,现在学生的作品表达的太自我,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可能也是80、90后的一个特点,很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表达自己的小情感更多一些,这也是一种当代的社会现象。全国美展应该有一种导向,使大家更关注社会、关注大的问题、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风向标。谢东明也感到现在学生和年轻人的创作都受日本动漫或者网上东西的影响,为了提高全国美展的质量,可以邀约一些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给今天的年轻人一种创作导向。
柳青认为对于年轻的画家来说,当代艺术、画廊及一些社会上的工程、展览,都是一种诱惑,但画家需要有一种责任感,好好把作品做好,尽量还原当代社会变迁对人的影响的思考。
李晓林谈到最近一个全国青年水彩展览的评选,无论是从选材、绘画样式还是技艺,模仿的痕迹都太多了,真正的、鲜活的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境界、艺术语言和有自己真实体会的东西不多。他谈了自己对“创新”的理解,这个“新”不仅是样式上的“新”,也不仅是概念上、选材上的“新”,这个“新”一定要有深度,深度才是决定艺术的价值。深度包括选材角度、表达语言、技艺高低,全国美展应对这几方面加以引导,进行多方面的探索。陈坚认真研究了每届全国美展,也觉得很多作品样式化、模仿性太多,他觉得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是最重要的。每个人应把自己的题材发挥到淋漓尽致,一幅走心画的画才能感动别人,这样画面才有温度。画家与所表达的人物交朋友、说说话、吃顿饭,那笔就会声色一点,就带有了情感。
白展望认为全国美展做了这么多届,我们应该有这种自信,展览一些我们陌生的,但是充满活力的作品,这样全国美展才是真正的大家内心渴望看到的。
此外,与会美术家代表还就参展作品的尺幅、送件、展览的征集程序、获奖作品的评选等相关组织筹备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徐里秘书长做了答复,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出台的细则和程序,都是经过反复考虑后制定的,必须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因为要考虑到日后获奖展和海外巡展的场馆容量,若真有极个别的好的作品,组委会再协商拿出实施的办法。
尚辉最后对本次座谈会做了总结,通过本次会议,我们听到了来自美术家自身和基层美术创作机构所发出来的声音;了解了当代中青年美术家的创作进展情况;听到了各位美术家对于如何描绘中国梦的理解和对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发展状况的看法。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得知,以美术作品描绘中国梦,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自我感受与社会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大家正在进行的创作情况,可以大致勾画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创作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谈到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尤其是如何来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如何进一步改进“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组织工作都有很好的建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我们把全国美展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