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新宁甘陕专家组观摩指导创作
作者: 杨 萍 时间:2014-07-11
2014年6月9日至17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专家组完成了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夏、甘肃、陕西等西北五地的创作观摩指导。新宁甘陕专家组由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名誉主任、中央美院教授广军,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中国美协壁画委员会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孙浩,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军事博物馆一级美术师陈钰铭等专家组成,中国美协信息资源部副主任、《美术家通讯》副主编杨萍任联络员,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记者初建廷全程拍摄报道。
每到一地专家们都不顾舟车劳顿,在观摩现场与作者面对面沟通,一对一地进行指导,肯定成绩,提出不足,对作者既鼓劲打气,又提出可行的修改建议。许多作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并接受美术界名家点拨,感到受益匪浅,提出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专家们也有意愿有机会能到基层集中授课,帮助解决一些基本的造型问题和创作理念问题。之后,再集中座谈,专家们根据观摩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与作者们进行交流,希望作者们通过典型的案例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由此得到启发,对今后的创作得到有益的启示。专家们强调西北地域风貌独特,民族风情多样,人文遗迹丰富,为广大美术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应当创作出具有当地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新疆
9日下午,专家组首站抵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0日上午,赴新疆美协组织的观摩现场华夏美术馆。新疆画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新疆教育学院以及驻地在乌鲁木齐的其他相关单位的百余位画家精心创作的百余幅作品铺陈满会场,其他各州区的作品由于运输不便,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随后由新疆美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郐振明主持座谈会。上届全国美展就担任西北组组长的杨晓阳院长再次主动请缨来西北,而且就是在上次专家组指导活动中,他慧眼识珠,从落选的作品中选拔出赵培智的《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参加全国的遴选,最终获得金奖,成就一段佳话。他对新疆美协的组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新疆的美术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几十年来新疆的画家和表现新疆的画家创作出的作品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现象。新疆美术队伍之大、水平之高、目前状态之好在全国都是数得上的。他建议有一些画作需要再加工,分清主次,人物形象要鲜明,一些过于琐碎的画面可以将背景处理得单纯一些,可以突出前面的人物。当前版画的形式感最强、最精炼,艺术性最强,因此要学习版画这种提炼概况的能力。
版画家广军教授接着版画的话题谈到当前创作照片化倾向,他说,我们面对的是第一自然的东西,不去画它,而是拍照,把它变成第二自然,然后再费大劲去画到画布上,一模一样的临摹下来,这是我们眼睛的能力退化了,或者说忘了画家可以用各种手段搜集素材。再怎么把造型画得更理想,这就需要有一种千锤百炼的过程,因此画家怎么样对待对象就可以区分出个性和不同。现在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艺术质量,把创作当作一个艺术去处理。
理论家刘曦林大学毕业后主动支援边疆,曾在新疆喀什工作15年,对新疆有着别样的深情和厚谊,自认是新疆人,并为之感到很自豪。他谈到,新疆美术普遍的水平提高了,但是特别好的没有。他不主张为展览会而画画,提出要端正对全国美展的态度,应该以平常心画画,把艺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到了举办全国美展时,把五年间最好的一张画拿出来就是了。他说,“艺术要从于心”,他举了一幅画了一堆拖拉机、挖土机的作品为例,询问作者是在歌颂工业文明建设的成果,还是批判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作者答是前者,但画面呈现出的效果却更像上后者,因为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强调哪种色调,用什么样的笔触和语言,怎样去概括,这个形式是有极大的能动性的。
油画家孙浩谈了观摩油画后的感觉,一是有些作品还是缺乏基本造型的功底,二是感觉大家画得比较累,因为不少是照片的组合,感觉都是用同一个眼睛去看这个东西,就忘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绘画就是要表达自己的一个想法,表现画家对世界的认识。
陈钰铭虽然是中国画人物画家,但更多地谈了山水画的感受。他说第一次来新疆看到壮美的雪山景观时激动地哭了,但通过观摩作品,发现不少作品要么是从传统的启发,要么是受哪一个画家的影响,一直延续了别人的方法,凑成了现在新疆的山水。他提出建议,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写生,把当时感动我们的那种状态、境界表现出来就已经足够了。山水画就是要寄予一种精神的寄托,通过这个山来画自己想说的话。
新疆美协主席邓维东说,专家们给予鼓励,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将大大地促进新疆的创作水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6月11日,专家组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美术家进行创作观摩指导。兵团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李光武向专家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此行意义重大,也是学习贯彻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总书记在兵团视察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兵团要成为维护新疆稳定的稳定器,要成为团结和凝集各族人民群众的大熔炉,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专家们专程指导兵团美术创作正是帮助兵团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的重要举措。
由于条件所限,专家们通过观看幻灯片和照片与作者交流。新疆建设兵团美协副主席、秘书长秦建新主持座谈会。主席于云涛向专家们介绍了兵团备战全国美展的状况。
杨晓阳重申举办全国美展的意义,实际上是借全国美展这个机会促进美术的发展,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从美术的角度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各地通过组织全国美展都有各方面的收获,这个收获是全面的,甚至是历史性的。希望兵团的艺术家借这个机会强化自己的特色,选出一些好作品,成就一批好的艺术家。他指出大量的画都是太杂,功夫用得太过,该重点的地方不够集中,所以在画面上要大量的裁减,就是为了单纯,单纯就可能走向形式感,单纯就可能走向高雅。
广军指出兵团的美术家们的造型上还不够考究,有点儿童化、幼稚化,还有商品化的倾向,还要再下一些功夫。他反对现在的版画直接通过电脑拼贴,再喷到板子上,稿子都不画就开始刻的做法,有些人以为这种先进的技术就可以带来所谓先进的艺术,这是一种混乱,艺术没什么先进和落后之分。
刘曦林谈及他曾看过一篇写兵团老兵的文章很受感动,但遗憾的是在画作中没有看到这样令人感动的作品,没有把“保卫边疆,屯垦边疆”八个大字表现出来。创作者对于什么是主旋律存在一种认识的误区,其实主旋律就是民族精神,是表达一种民族的认识和精神。戍边军人自古有之,假如我们用一种很朴素、很真诚,用一种尊重或崇敬的眼光来画这些戍边的老兵,来表现我们自己的生活,应该是很感人的。他告诫不要盲目去追新,只要用朴素的心态来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就能够打动人。
孙浩谈到怎么利用照片提供的元素组织画面,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不反对借助照片,但纯粹画照片,却又表达得不清楚,使观众看不懂,这就是不好的艺术作品。
陈钰铭举例回答了一个作者提出的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就是要训练和提高艺术的想象能力。河南作家刘震云回老家的时候,村里老乡蹲在树底下看着他过来,说“这说瞎话的人回来了”,刘震云说“我就是说瞎话的”,刘震云说小说家就是会说瞎话的。所以,美术家也如此,能不能平常多训练一下,让我们的想象力发达起来,多去想,这样至少创作的路子会多一点。
宁夏
6月12日下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新宁甘陕专家组赶赴银川美术馆对宁夏美协组织的200余幅参展作品进行观摩指导。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插图、连环画、宣传画。座谈会由宁夏美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郭震乾主持。宁夏美协主席宋鸣介绍说,今年西部大地情全国美展也由宁夏承办,因此要求作者提高精品意识,把两个大展创作相结合,通过这样的锻炼,使我们宁夏的美术界的骨干力量创作能够上一个台阶。
杨晓阳说,每一届美展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留下了一些好作品,推出了一些新人,所以全国上下在备战全国美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各级美协都非常重视。看到这些作者,我认为宁夏有一批非常努力的热爱美术事业、有事业心、有探索精神、认真负责的画家队伍。艺术肩负着一个任务,就是最有创新性,要有奇思妙想,所谓迁想妙得,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人的生命有限,希望大家珍惜时间,做有用功,不要做无用功,不要重复别人。
不久前刚带一批版画家在宁夏写生交流的广军对宁夏版画界比较了解。他说,宁夏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在努力地转变,但还没有定形,这个是非常可喜的。宁夏的版画一直以来很突出,但整体上有一个共性的问题,画作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点几都是画眼睛看到的,很少画脑子里想的,没有这个胆量,就是你对这个世界没有感动,没有你的观点,你就没有能力去创造一种真正的艺术。古人不重形,忘形则得意,可以夸张,可以变形,更个性张扬的东西才更具有生命力。
刘曦林对大家谈到宁夏的岩画艺术、西夏艺术、花儿艺术闻名于世,我带着对宁夏的再认识,对宁夏回族文化的再认识,对宁夏的古代文化的再认识,和对宁夏现代文明的再认识来看大家作品的时候,发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生活的了解、对艺术的研究、对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够。在西北往往从过去的佛教文明、现代的伊斯兰文明对西北影响的角度来看问题,各个地方有自己特点,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特点。再一方面,如何用你的艺术技巧,调动你的艺术语言,完成你的立意,达到立意和形式结构的统一,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创作。因为我们不是把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画布上,搬到宣纸上,而是有一个自然信息到艺术信息的转化,一定要经过大脑的过滤,通过我们的眼、手、心,正是因此,中国艺术称画为心画,称音乐为言为心声,中国画和中国文学里有一个意象,这些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存在一个文化修养、美学修养认识上提高的问题。
孙浩观摩后感到宁夏的油画创作中突出的共性的问题依然是运用照片的问题,过于依赖照片,实际上就是没有用一种自己的眼界去看这个世界,看自己的生活。所以,大部分人画出来画都是一样,缺少个性,缺乏想象力。希望大家从这一方面长远去考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经常发挥个人的一些感情。
陈钰铭谈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著名画家何家英非常了不起,他画的《十九秋》塑造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北方汉族的人物形象。单眼皮、塌鼻梁、厚嘴唇恰恰在我们审美里被认为是不漂亮的,但是《十九秋》的人物形象,那种朴素,那种健康,那就是一种美。他通过自己多年到河南农村写生发现,豫东、豫西、豫中的河南人的形象差别非常大。豫东偏向于像南方人,偏黄瘦。到了中原是典型的河南人,有点幽默感,又透出那种狡猾。豫西人又像陕北人了,脸跟刀子一样结构很明显,天天苦着张脸。因此创作最基本的形象还是要在生活里找到每个地域的自身的特点。
甘肃
14日上午,专家组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对甘肃组织的150余件作品进行督导和点评,很快专家们就被热情的作者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得不用话筒进行讲解,再后来又被簇拥着分成几组,更加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甘肃省美协主席李宝堂主持了座谈会,他说甘肃省美协积极动员画家们投身于全国美展的创作,经过了深入体验生活、草图观摩、深度创作几个阶段。
广军谈到艺术创作的主题要深化、拓展,要借助此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但目前在形象的把握上缺少功夫,因此形象刻画要下功夫,要给人以触动。版画还有个问题是画家们总是拼命把技巧弄到版子上,反而妨碍了要表达的主题。例如,一幅表现一个废弃的工厂的作品,画得太老实,没有想象力,让人感受不到对污染企业的恨。他说,如果是我就用藤把烟筒都缠起来,再开出花朵。他警告大家别把古代现成的艺术形式拿来,用另外一种语言转换一下就拿出来,比如有一张把敦煌壁画改成铜版,这样不好,因为你没有原来的好。他还忆及当初著名国画家许麟庐曾跟他说要学会中国画的留白。现在绘画只会繁不会简,工笔画画得太满、太精致,缺少不经意,他认为设计进去些不经意,画面就活了,因为元素经过对比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孙浩感觉甘肃省整体实力雄厚,但仍然看到一些问题,油画的语言、造型、色彩的问题,好多作者停留下以前印象派和苏派的色彩认识上,要改变自己的看法,加强新的认识,这点非常重要。
陈钰铭批评有些作品用传统的语言来套西北的山水,有点不伦不类,而且过分追求作品的完整性,他认为太完整的作品缺乏一种生命力,因此要花大力气重新认识自然,而不是简单地从传统中摹仿些技法。人物画形象处理有点概念,有些基本的造型问题没有解决。写意是一种心境,不是一种方法。能看出来大家劲头很足,但不知往哪里使,方向上有些模糊。
刘曦林也认同甘肃整体实力强,但还需要上一个台阶。他谈到当前都想做文化大省,把美术作标的,但不能着急。文化靠积累,敦煌、麦积山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新中国美术60年积累下来,有经验有教训。怎么积累,共性的问题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心源的挖掘,文化的修养提升。中国画没有停留在如实地表现客观对象的现实上,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整体把握不够,从客观现实到艺术的升华,靠大脑和修养,相应是写实和写意的问题,写意是个美学概念,写即泄,如倾如泄的笔致和爆发的情感一起形成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什么停留在自然信息上?停留在写实上?艺术是以少带多,一以当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想说的话。云为诗留,山因水活,要学会留白,解决章法和意的关系。李可染的写生山水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诗意的语言来演化的,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还要味外有味。
孙浩谈到有些作品的构图画法像某人,因而再三强调要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对象,最后创作的作品才能够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杨晓阳经常到甘肃河西走廊写生,对甘肃非常熟悉。他认为甘肃省是文化大省,历史上有敦煌、麦积山、榆林等石窟艺术,无可替代,甘肃人民是真心热爱美术,在定西有大量的画廊,有这种全民欣赏美术的基础。以前甘肃美术人才流失严重,但从上届来看,大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作品的深入程度也有明显的提升,但整体实力还要加强。他鼓励甘肃美术家要提高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利用源远流长的美术资源和传统,利用远离一线城市的安静,依靠这块土壤,立足于此发现和挖掘丰厚的历史资源,画出好作品。他认同广军教授所言“所谓充分深入就是把不必要的东西去掉”,艺术就是发现生活,创新思想,对社会起到促进作用,使人民的生活更有质量。
陕西
6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新宁甘陕专家组在陕西省美术馆对陕西美协组织的除西安美院外的相关创作单位和地市县送来的600余幅作品进行观摩指导,17日在西安美院美术博物馆对西安美院组织的200幅师生作品进行指导。座谈会由陕西美协主席王西京主持,他先介绍了陕西省整体创作状况。西安美院副院长贺荣敏介绍西安美院收件情况。院长郭线庐介绍说,两年前西安美院就成立了工作班子,制定了工作计划,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将2013年定为学院创作年,开展了全面促进科研与创作的一系列活动,将准备1000件作品参加选拔。
中国美协顾问、西安美院名誉院长刘文西作为学术带头人,多年来坚持深入生活,将陕北人的形象深入刻画成为新中国的艺术典型。八旬高龄的他仍有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提交了两幅新作,夫人陈光健教授也有新作,一并参加本届展览的选拔,非常令人感动。他说美院以教学为主,但创作也是教学的一部分,老师要以创作实践和艺术实践启发学生,教得好的老师首先自己要画得好,要画得好就要深入生活。他还说,我是感觉到越画越难,不是越画越成熟,越画越熟练。创作有一个时代性,参加全国美展不是为了获奖,而是我们思考创作的一个全过程,是发现存在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刘曦林称赞陕西是西北五省中货真价实的佼佼者和美术大省,而且刘文西和陈光健老师带头送交作品,让人感动。陕西从周秦汉唐文脉中来,和古人相比,我们这代人还有很多的不足。他说,我坚信各种新的媒体永远不能代替手绘艺术,看到大家这么认真地、费心地调动所有的潜能、艺术技巧在作画,当然也有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东西,我感觉这是意的问题,小题大做不等于以小见大,不等于以少胜多,综合修养不等于因素复杂、因素全面。一个艺术家把作品升华需要最好的、最全面的艺术修养,但是不等于把所有的因素都用进去,把所有的造型本领都用在一张画上,有时候需要舍,不会舍就不会取。
广军谈到西北一行最突出的印象,是油画借助照片做创作,国画是大、繁、雷同。版画是技术、能力差。而西安美术学院在全国院校中的版画里面是领先的,特别是综合版画研究方面非常突出,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很多限制,表达的自由度非常强,所以画面看起来就很生动,语言本身很吸引人。现在版画有些还缺乏诸如色彩、造型等方面的修养。
陈钰铭观后认为陕西美术界对中国画的研究和延续还不太够,因为陕西前有石鲁、赵望云,后有刘文西,但他觉得后继者还没跟上,应当要高举刘文西老师的旗帜,在方法上、创新上、个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要再打出一个新天地来。
孙浩认为陕西美术界从整体上在西北地区是高出一大截子的,从西安美院师生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安美院的教学相当地深厚。他也坦承其实特别喜欢看年轻老师的作品,还有一些本科生的作品感觉也非常好,因为这些作者对绘画语言、对形式在进行积极探索,很有潜力。
毕业于西安美院,并任职院长长达十余年的杨晓阳再次回到母校,他对陕西美术界的状况可谓了如指掌。他说,总体看下来这几个省都比较重视,陕西明显地分量加重,省美协和美院思想重视、组织得力、安排有序,做了大量的、有效的、很有影响的工作。陕西有深厚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有延安文艺的传统和汉唐历史文化的传统,还有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传统,因此陕西美术应该以国画为重头戏。陕西是人口小省,但却是文化大省和美术强省。我们一直以来是强调写意画,强调深入生活,还要高于生活。我们经常拿刘文西老师的创作做例子批评那种完全照抄生活的作法,20分钟左右刘老师就画得跟模特很接近了,但是后来仍然一直画,然后再加工再提炼,就成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有审美价值的、有感染力的形象。最后他希望陕西的同仁把一贯的优势再进一步发挥,创造出很好的成绩。
后记
从新疆、宁夏、甘肃到陕西一路走下来,时间紧,任务重,专家们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佩。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创作任务,而且广军、刘曦林先生已愈七旬,却都欣然接受中国美协的委托,不计酬劳,不畏酷暑,九天时间辗转四地分六场对五个单位组织的两千余件作品进行指导,面对基层的创作者不厌其烦,倾囊而授。中国美协之所以花大力气,邀请各门类艺术在创作上和教学上具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家组成专家组,分十余批赶赴全国各地进行创作指导,各地市区美协积极配合,征集本省作品,并召集创作者到现场,有些在外地进修的作者纷纷赶回参加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办好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反思创作中遇到的共同的问题,通过深入地沟通和交流,提高认识,达到共识,展示和推出五年来最优秀的作品和人才,从而促进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